
栏目导航
热点推荐
江西赣县王氏源流
——
发布时间:2015-1-27 点击次数:
一、赣县王姓各派系考
(一)始祖
周灵王太子晋,世称王子晋、王子侨、王乔,相传是王姓诸望中太原、琅琊两派的祖先。
太子晋事迹,略见于《逸周书》、《国语》、《楚辞》、《列山传》、《风俗通》、《潜夫论》等书。据说他幼有成德,聪明博达,温恭敦敏。
周灵王二十二年(前550),谷水、洛水两条河流洪水泛滥,直接威胁着王宫的安全,周灵王打算用堵截的办法阻住洪水,太子晋坚决反对,主张用疏导的办法根本解决。灵王不听,仍然派人壅塞了河道,后来还废掉了他的太子名位。由于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没能继承王位的人,人们对这位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太子,充满了惋惜遗憾之情,于是人们把他的早逝加以神话,从而把他变成一位喜吹笙作凤凰鸣的神仙。
然而,太子晋何以会成为王姓人祖先的?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说:“周灵王太子晋,以直谏,废为庶人。其子宗敬为司徒,时人号曰王家,因以为氏。”《潜夫论·志氏姓》:“故传,传王子乔仙,仙之后,其嗣避周难于晋,家于平阳,因氏王氏。”
(二)连岭蒙冈王氏裔系
据赣县《越山木下王氏宗谱·连岭始祖长者考》载,赣县连岭蒙冈王氏尊周灵王太子晋为1世祖。太子晋的儿子王源,字宗敬,一名玄镜,官周朝司徒。“自宗敬十六传至西汉(王)威,因兄(王)元迁琅琊,始分太原、琅琊两派。而威之后,遂称太原王氏。”太原,自战国秦庄襄王四年(前246),开始置郡。秦汉以后,有时为郡,有时为国,它们的治所基本都在晋阳(今山西太原市西南),生活在这里的王姓被称为太原王氏或晋阳王氏。
赣县两支最主要的王氏:连岭蒙冈王氏与金溪王氏均出自于太原王氏。亦即西汉王威之直系后裔。
1、王吉
太子晋传至47世,至唐后期,出了个吉州剌史王吉。王吉( ~905),字勉之,号吉甫,配刘氏、曾氏,生2子,长讥,次该。卒葬庐陵金地寺前桑树坑。据王讥派《流江王氏重修族谱》,王吉,为河南杞县君子乡太平村人。
长子王讥(886~955),讳贻,字元位,为太子晋48世孙。其生母刘氏,卒葬吉安县敖城之流江(浏江),王讥遂庐墓于此,定居于此,成为流江王氏始祖。至第9世,出了个叫王邦正的,字廷雅,宋天圣三年(1025),登宋郊榜进士,授司农寺丞,除监察御史。邦正生3子:厚、兴、坚。邦正第3子坚,生仲祥、仲美、仲文。长子仲祥,生和甫与升甫。升甫,字彦超,号乐善,为浏江王氏徙赣县洲湖百丈的族人之一,为王吉12世孙。生2子:复可、震可。复可元朝元贞年间(1295~1297),以儒士,保授兴国主簿。由此推测,王升甫大约在南宋末期,由敖城流江迁徙赣县百丈。据《流江王氏重修族谱》载,王吉的第9世孙,亦即进士王邦正的弟弟王致正,大约在北宋晚期,徙居赣县百丈,但未见其后裔世系记载。这说明,浏江王氏屡有迁赣县百丈的族人。
而按新近发现的纂修于1949年的赣县《百丈王氏续族谱》载:“宋淳熙(1174~1189),三杰公兄弟徙居安成街心。绍熙中(约1192),复徙城南百丈雅屋园。明正德七年(1512)翰林院修撰贾泳撰《明故司训王公云窝墓志铭》载,百丈王氏此时已成大家庭,仅“宅丁几三百口”。至清朝,百丈王氏衍为18房。百代王氏代有迁徙,据清王邦玺序,明初,“达则公之元孙瑟卿,由百丈徙居长沙之湘乡。”至清中期,涌现出湘军名将王铃峰、王壮武等湘军名将。谱载,1949年,赣县百丈王氏282户,男女人口882人。明末,百丈王氏三房28世王重文,年仅9岁,被李自成所部掳至西蜀高崖紫,巧遇赣县同乡朱柱坚侨居斯地,收留重文长大成人。朱翁无子,即以女赘之。重文临终时遗书其子,返回故乡赣县,居于中南乡横塘,归宗王氏。
2、长者王该
王吉次子王该,字元仁,为太子晋48世孙。其生母曾氏。赣县连岭、蒙冈、越山等地王氏尊为本贯的1世祖。其父王吉官吉州时,王该并未随父至吉州。唐僖宗中和年间(882~885),王该避乱,由太原入蜀,辗转来到其父官宦之地庐陵水东,夜宿旅店,得金、银无数,居郡城西六十里河山(何山)金地(今吉安县固江镇栋头村),为其父及母曾氏庐墓,置田一万五千亩,居20余载,好善乐施,人称长者。后吴杨溥辛巳(921),“龙见所居陂田间”,有“异僧宗会踵门”,以龙见陂田之事,游说王该,将其房产捐出为寺,要他离开旧居“北去百里,遇‘三白’即止,后子孙当繁昌,多文士。长者听其言,行至安成(赣县)北之连岭,遇一白马,问其地曰大白茅,稍前曰小白茅,乃家焉。”虽系神话,但可见当时佛教势力之大。
王该生2子,长余,字善庆;次月厷,字翼民。连岭王氏至第4世时,分为东西两房。
长者次子王月厷 ,于长者王该迁赣县连岭之先年,即920年,“从金陵吴宣王杨隆演,调为队长,讨虔寇谭全播。寇平后,主迁为统军戍虔,因家焉。子孙今居七里镇,甚盛。”虔即今江西赣州古称。据宋建炎己酉(1129)胡澹庵记:“长者次子翼民,同从孙裳,平赣寇,家七里镇。裳曾孙斐,以国博致仕,由赣携其子青冈上,见其下濑,山环水秀,遂卜居于此。”王斐,为长者7世孙,于宋景祐元年(1034),由赣州七里镇徙赣县洲湖青冈山麓之新英(下濑),所居曰:“松风堂”,为松风王氏基祖。南宋年间,18世孙王林可继迁洲湖镇王屯沙洲。其后裔繁衍昌盛,分布在赣县的有:新英大厅、王屯沙洲、王母坛花车、下百丈、黄陂车头、铜锣洲南塘、王屯前门、金田东荫等地。远徙于本省吉安、吉水、泰和、永新、南昌、上饶、临川、宜春等地及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河南、河北、江苏、福建、广东等省。
长者长子王余,字善庆,“随父徙居连岭,复买田一万亩,佐父招集流离,平粜散施,民赖以活。”
宋太平兴国五年(980),长者8世孙王勋,字功臣,由连岭徙居庐陵县栋头。
宋朝,长者9世孙王英,号雄飞,北宋元丰元年(1078)由连岭徙枫田之南岭。
元至元十六年(1279),王英之7世孙王贤仲,号槐隐,迁居南岭山心。其孙王儒学,号鸣皋,又从山心迁枫田下店定居。
王英之孙王昊,生一子名廷锋,廷锋生3子,长季道,次季卿,次季安。季道、季安为西园、洢溪派。季道次子惟益,生2子,长裕衍,次庆衍。庆衍,徙居北乡洢溪东村,为洢溪王氏基祖。季卿之第4子国珍,于宋宝庆二年(1226),赘于本里罗姓,始为则塘、西园祖。传11世,有孙曰宽、曰洪、曰简、曰重,重乏传,宽、洪、简,分为3房,分衍老屋、麻田、陇心、门楼、渡兴等地。季安传至9世生廷修,廷修生3子,曰如深、曰如临、曰冰渊。当元末兵乱,兄弟潜匿于洢溪。明朝定鼎,如深、如临仍回归西园,独冰渊见洢溪山水之秀,定居于此,为洢溪老屋王氏基祖。洢溪王氏数传之后,又有迁徙分宜浪郡、白田等地的族人。
王英之长孙王建,传3世,徙赭赋,王逡为西边祖,王述为社山祖,今皆莫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