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王翦,生于秦昭王五年(公元前303年),卒于秦始皇帝三十三年(公元前214)年,享年90岁。战国时期秦国名将,关中频阳东乡(今陕西富平东北)人,主要战绩:破赵国都城邯郸,消灭燕、赵;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。与白起、廉颇、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。
秦王政十一年(公元前236年),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(今山西和顺县),夺取赵漳水流域。秦王政二十三年(公元前224年),秦王召集群臣,商议灭楚大计,王翦认为“非六十万人不可”,李信则认为“不过二十万人”便可打败楚国,秦王大喜,认为王翦老不堪用,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,南下伐楚。王翦因此称病辞朝,回归故里。
不久,楚军故意示弱,且战且退,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,大破秦军两营兵力,斩杀秦军七个都尉,是为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。秦军告急之下,秦王亲自驰往频阳,复用王翦,始皇自送霸上,王翦因手握六十万重兵,出征时向秦王“请美田宅园池甚众”、“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”,始皇大笑;出关前,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,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份,王翦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:“夫秦王怚而不信人。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,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,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?”意思是说秦王嬴政生性多疑,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,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,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,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。
秦王政二十三年(公元前224年)王翦领兵伐楚,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,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养生息,甚至每天比赛投石以作娱乐。楚军因为兵少而无可奈何,一年后终于按捺不住,正当楚军在调动之际,王翦就率兵出击大破楚军,杀项燕于蕲,虏楚王负刍,平定楚国。随后又南征百越,取得胜利,因功晋封武成侯。王翦之子王贲,也以战功著名,燕国就是被王翦王贲两父子合力破灭的。
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,平定六国,功绩卓著,秦始皇尊其为师,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,以巩固国家根基,和白起比较可谓是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”。
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。
王翦是频阳人,儿子王贲,孙子王离。王翦和儿子王贲都是秦灭六国主要战将。孙子王离在秦二世率秦军与项羽战,结果战败被俘。至于被杀掉还是怎么的,太史公司马迁没交待,班固也没有去作调查。司马迁在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交等了当时秦军几位主将的下场是:杀苏角,虏王离。涉间不降楚,自烧杀。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中则说“王离军降诸侯”。不过,我估计是活不了,因为项羽的爷爷就是死于王翦之手,以项羽的性格,杀掉了王离正好可以为其祖父项燕报仇。至于王离的子女,史书中没有交待。不过在晋代琅琊王氏的家谱中倒是提到了,说王离有两个儿子,长子王元,次子王威。王离投降了项羽,王离家族的人纷纷出逃,否则秦二世和赵高肯定会灭他们满门。王元带上弟弟王威逃到了山东琅琊临沂(现在临沂),成为琅琊王氏的先祖;而次子王威则数年后从临沂逃回了现在的山西太原,成为太原王氏的始祖。这两家自此后长期默默无闻,直到王元的曾孙王吉出现。王吉曾出任昌邑王刘贺的中尉,昌邑王刘贺被霍光废掉后,其属僚多被处死。王吉因为曾数次劝谏过刘贺,所以得以免死,但要去劳改。后来,王吉又出任益州刺史,汉元帝时病死。当是王吉名气很大,与王章、王尊齐名,号称“三王”。他的儿子王骏出任曾出任御史大夫,后又代薛宣出任丞相。王吉和王骏都是以儒学出身,但是他们两人都没有封侯。而才名等爷爷和父亲的王崇时却被封为扶平侯。不过,当时已时王莽篡位的之前夕,王崇采取的是与王莽划清界线不合作的态度,但是又明抗王莽,于是回到了自己的封地,不久被其侍婢杀掉。天知道这个侍婢是不是王莽的杀手。王崇死后其家族沉默了很长时间。直到王崇的后代中出现了一个王戎的。这前王家并没有什么了不起,王雄及其子王浑都不过是地方官员。王睿曾出任荆州刺史,后来被孙坚以个人恩怨找了个借口给杀了。王氏家族真正成为士族其实源于王戎和堂弟王衍两人的活动。王戎是三国末期竹林七贤之一,不过这个人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本事,而且贪财好利。他的堂弟王衍更不是一个好东西。不过东晋初年的政治军事政治格局倒与此人有很大关系。王衍对西晋末年的局势并不看好,于是便想“狡兔三窟”之计,以确保他们琅琊王氏的安全。他安排王导去琅琊王司马睿那,经营东南;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在北方;而王敦则掌控兵权,在荆州一带。三窟之中只有王旷在北方失败,而王导和王敦两人则完全掌控了东晋初年政军大权,出现了“王与司马共天下”的局面。至于太原王氏,他们长期沉寂,一直到汉末司徒王允的出现。不过王允在杀掉董卓后,被反扑的董卓下属给抄家灭族,只剩下两个侄子逃了出来。他的侄子在汉末三国时期也很有名,可惜后来又一次站错队,再一次被抄家灭族。也就说王允这一支人家基本上结束了。不过王威的后代另一支在西晋时期开始活跃起来,东晋时期这支王氏虽然不如同宗的琅邪王氏,却也曾一度兴盛。